7.餃子:餃子意味著“團團圓圓”,里面的餡料是芝麻或花生餡,也意味著甜蜜。
小年吃什么傳統食物?
南寧人有過小年吃“年粽子”的習俗。年粽子是新年吉祥的象征。俗話說:“年粽子,年高中(粽子)”。年粽子不同于端午節的涼粽子。它有餡,有大有小,有長有短,有圓有扁。剝葉后,皮是糯米,餡是綠豆和豬肉,有些人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當餡。
關東糖是一種獨特的糖果,也被稱為爐王糖,大池塘,是由麥芽和小米制成的糖制品。乳白色的大池塘放在方形盤子上,一般有三英寸長,一英寸寬,扁平,絲條,新的大池塘,咬在嘴里,脆,香,粘,孩子們非常喜歡吃。
玉米是一種常見的作物,在玉米產區,在新年期間,為了慶祝炒一些玉米吃,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這種飲食傳統,民間諺語“23,不吃油炸,新年第一鍋”,人們喜歡說炒玉米與麥芽糖粘合,冷凍成大塊,吃脆甜。糖瓜,又稱爐糖,主要原料是麥芽糖,粘度很大。小時候,工匠們會把它做成糖,畫成長條狀的糖棒叫關東糖,拉成扁圓形叫糖瓜。冬天把它放在外面,因為天氣很冷,糖瓜凝固堅實,里面有一些小氣泡,吃起來又脆又脆,味道獨特。廣西武宣、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。米餅以糯米粉為主料,花生、芝麻、白糖為配料,放入模具中制成圓形,然后在高溫下蒸熟,味道獨特,有“團圓”的含義。
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蘭洞、西嶺新河、觀音水濱山寨等地,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。過了小年夜(農歷十二月二十三),殺年豬的熱鬧劇就開始了。挑出最好的肉,或炒或燉,精心烹調,然后倒滿一杯酒,邀請親朋好友分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——煮湯。火燒是北方流行的小吃。它嘗起來酥脆、肥而不膩。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傳統小年食品。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,燒餅攤的生意都很紅火。老年人會親自為孩子們做飯。
爆米花糖
小年的時候,街上會有很多賣爆米花糖的手推車。民間有句諺語:“小年,爆米糖甜”。每年“小年”,人們都會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做爆米花糖,這意味著新年的財富會大發。北方的主要作物是小麥。因此,意大利面主要用于飲食。在小年,他們坐著享受豐收的果實.家家忙做大棗餅又稱大饅頭、團圓餅、壽桃等面花,說明全家團圓,日子過得年多。
“二十四夜吃團子”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習慣,寓意著家庭團圓、幸福。在蘇州,每年臘月二十四過“小年”,做團子、送團子、吃團子是必不可少的年味。蘇州人祭灶最重要的祭品是團子,過去被稱為“二十四團”。“二十四團”由糯米粉制成,餡料有鮮肉、豆沙、蘿卜絲等。蒸好的團子上要點印子,有圓的、方的、花瓣形的,以區分不同的餡料。老福州祭灶,菱角是必不可少的,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,寓意“好運從年頭延續到年底”。惠州民間稱“送灶君”,又稱“送灶主阿公上天”、“祭灶君”等。送灶君這一天,大家都要燒香燭,備元宵,柑橘,紅蘿卜,茶,加兩個帶尾梢的甘蔗。元宵節、柑橘、茶自然是給灶君吃的,而元宵節是必備品,意思是用來糊灶君的嘴,讓他不要亂說凡人是非。